孩子的剖腹产与早产、家长在教育期间的过度保护,让孩子不去触碰外界信息都可能产生孩子的触觉敏感。
当我们通过,确认孩子确实存在触觉敏感的问题,我们应该通过科学的训练、充满爱的抚摸以及给孩子接触外界不同材质刺激的方式来帮助他。
如果不是因为触觉敏感,那该怎么办呢?有些孩子,确实性格如此,比较偏内向。那我们作为家长就应该正视孩子的真正性格了。
在各项能力都发展完全时,孩子“内向”,只是一种性格特点,而不是性格缺陷。如果您的家中正好有一个“内向型”的孩子,那么家长应该这么做才能让他更好地成长。
一、给予孩子支持,而不是打压。
这时,比起外向型的孩子,内向型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支持。
当外出遇到父母的朋友,外向型的孩子往往爽快地打招呼,之后便得到对方的夸奖。而内向的孩子没有及时和父母的朋友打招呼时,父母通常都会嫌弃孩子表现的不得体、幼稚,殊不知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打压。
苏珊·凯恩在《内向性格的竞争力》一书中写道:
如果一个内向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,因为自己的性格问题,使父母经常向别人表达歉意,或被父母有意或无意地纠正,那么他就会对自己的性格自卑。
不仅不会去寻找自己这种性格的,反而还会因为让父母失望,于是痛恨自己为何是这样的人。
这种自卑会给他内心造成很多冲突,这些冲突会引发心理障碍,比如会引起社交恐惧症、焦虑症等。
这是一个非常显而易见、却又很容易被我们忽视的道理:有问题的并非孩子内向的性格特点,而是父母对孩子内向的性格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和肯定。
因此,为了孩子的成长,我们应该在孩子的沉默后给与支持,而不是指责。我们可以这样做:当孩子没有打招呼时,我们可以给与孩子指导,用平和的语气告诉孩子,应该叫阿姨啦,或者用手揽着孩子,或者把手放在孩子的背部,鼓励孩子去叫。适当的身体接触可以给与孩子安全感和自己的动力。
二、不把内向与“胆小”、“怯懦”划等号,找到内向的。
我们总是错误地认为内向的性格,是和“胆小”、“怯懦”划等号的,却不知,内向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和竞争力。
①内向的孩子,或许更善于思考,有自己的想法。比如遇到陌生叔叔阿姨的场景,比起外向型的孩子不经思考、不假思索地根据大人的指示“叫人”,内向型的孩子可能已经在内心思考了起来:
我认识这个叔叔/阿姨吗?
这位叔叔/阿姨和妈妈的关系如何呢?
我为什么要和这位叔叔/阿姨打招呼呢?
经过这一番思考,孩子收获的不仅仅是夸奖,也许是对人与人关系的更深层次的理解。
②内向型性格的人,不止把注意力放在和人的互动上,周围一切有生命的、无生命的事物,都在吸引着他的注意。正是因为敏感的对周围的关注,内向型的人通常想象力更丰富,情感也更细腻,他们更善于用心感受周围的。也很愿意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。
③由于内向和慢热,这些孩子往往会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再做出决定。而外向的孩子通常伴随着性格冲动、三分钟热度等特点。
善于思考、专注自己的,怎么就不能成为一种呢?
沃顿商的心理学家亚当·格兰特教授做过一项有趣的试验,结果表明内向型的人越来越受到职场的欢迎。
他们通常更会让同事更充分地发掘自己的潜力,而不是独断专行,让自己的想法影响整个团队。而这样的人,也更适合作为团队领导。
只要孩子各项能力发展完善,性格上的内向或外向,既决定不了,也决定不了失败。也是正因为不同的人的不同性格,形成了多彩的。
所以我们作为父母,需要尊重每个孩子不同的性格特点,不要因为孩子内向,就给他贴上“害羞”“腼腆”甚至“不懂礼貌”的标签,更不要为了锻炼孩子,让他在众人面前表演,或频繁为他组织社交活动,这些做法只会让孩子产生反感和叛逆,同时在心里积累非常多的负面能量,孩子很难感受到快乐和平静。
面对内向的孩子,担忧和焦虑是较不需要的两种情绪,我们只要放心大胆的给他们更多“独处”的空间,顺其自然,让他们在探索内心中获得能量,或许他的成长也会带给我们惊喜。